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COMMENT ISRAËL ET SA PROPAGANDE INFILTRENT LES GROS MÉDIAS

作者 Le Média
2025年1月9日 05:03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Notre chroniqueur, Mourad Guichard, journaliste indépendant, a pointé la question de l’influence de la propagande israélienne sur la ligne éditoriale des médias français. Avant cela, il a ouvert son préambule sur le CNRS qui a enfin lancé une procédure disciplinaire contre Florence Bergeaud Blackler, « chercheuse » qui semble avoir quelques problèmes avec ses sources et ses domaines de recherche, flirtant avec une forme de racisme aboutie. Il est ensuite revenu sur l’histoire opposant l’ancienne humoriste Sophia Aram au député Aymeric Caron.
Son premier « Top » est allé à Guillaume Meurice, l’humoriste qui a rebondi de manière brillante sur Radio Nova après son éviction de France Inter. Puis, à Valeurs Médiévales qui sort son « Oeil de MouMou » version identitaire. Il est également venu au chevet de la philosophe Julie Girard dont on se demande d’où elle parle et d’où elle tient sa légitimité.
Voulant ne pas s’appesantir sur les commémorations de l’attentat de Charlie Hebdo, Mourad Guichard a tout de même pointé le ton délétère des chroniqueurs des antennes Mille Collines qui ont instrumentalisé cet événement pour, une nouvelle fois, taper sur LFI. D’autres vedettes, comme Luc Ferry, Barbara Lefebvre, Manuel Valls ou Amine El Bahi ont largement alimenté sa rubrique des « Flop ».
Le « Microscope » a donc porté sur l’influence que peut avoir la propagande de guerre israélienne sur les médias dits mainstream français. Le résultat est édifiant.
Dans son « Coup de Coeur », notre chroniqueur a salué un couple qui vient d’ouvrir un café fraternel en Aveyron, le « Friendly », et qui diffuse… devinez quelle émission de critique médias ?

⚠️ Le Média est diffusé sur le canal 165 de la Freebox et sur le bouquet gratuit de Molotov TV.

Suivez Le Média sur sa seconde chaîne Youtube :
👉 https://www.youtube.com/@LeMédia24-7

👉 Pour signer la pétition pour une "TNT plus démocratique" et soutenir notre recours contre l'ARCOM : https://www.lemediatv.fr/campagne

👉 Pour recevoir les dernières actualités, le résumé de la semaine et être alerté des derniers programmes publiés du Média, directement dans votre boîte e-mail.
https://newsletter.lemediatv.fr

▶ Soutenez Le Média :
👉 https://soutenez.lemediatv.fr (CB - SEPA - Chèque)
👉 https://dons.lemediatv.fr (CB - SEPA - Chèque)
👉 https://fr.tipeee.com/le-media (CB - Paypal)

✅ Suivez-nous :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lemedia_tv/
Facebook : http://bit.ly/FacebookLeMedia
Twitter : http://bit.ly/TwitterLeMedia
Youtube : http://bit.ly/YouTubeLeMedia
Peertube : https://video.lemediatv.fr
Telegram : https://t.me/LeMediaOfficiel
TikTok : https://www.tiktok.com/@lemediatv

Rejoignez la communauté des Socios !

💾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Notre chroniqueur, Mourad Guichard, journaliste indépendant, a pointé la question de l’influence de la propagande ...

💾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Notre chroniqueur, Mourad Guichard, journaliste indépendant, a pointé la question de l’influence de la propagande ...

💾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Notre chroniqueur, Mourad Guichard, journaliste indépendant, a pointé la question de l’influence de la propagande ...

💾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Notre chroniqueur, Mourad Guichard, journaliste indépendant, a pointé la question de l’influence de la propagande ...

JEAN-MARIE LE PEN TOUJOURS VIVANT ? MACRON, RETAILLEAU ET MARINE SONT LES HÉRITIERS

作者 Le Média
2025年1月8日 05:13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Jean-Marie Le Pen est mort ! 96 ans d’une vie de frasques racistes et identitaires qui s’est terminée par cette après-midi ensoleillée du 07 janvier 2025. Un seul titre donc à la Une de cette chronique : l’annonce du décès de Jean-Marie Le Pen, truculent fondateur du Front National, parti dont les militants sont issus de mouvements d'extrême droite, et liés à l’idéologie raciste ou néo-fasciste. Jean-Marie Le Pen c’est aussi un parcours de tortionnaire mené dans les guerres coloniales d’Indochine et d’Algérie. Des crimes qu’il niera toujours, mais il aura quand même eu à son actif plusieurs condamnations pour incitation à la haine raciale ou pour propos discriminatoires, comme en 2005, quand il est condamné pour avoir qualifié l'occupation allemande de France pendant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de "pas particulièrement inhumaine". Ou encore ses nombreux propos sur l’existence des chambres à gaz qu’il qualifiait de « point de détail de l’histoire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 Il sera condamné en 2017 en appel à 30.000 € d’amende pour contestation de crime contre l’humanité, pour avoir répété ces propos en 2015. Condamnation confirmée en 2018 en cassation. Mais rien ni personne n’est parvenu à l’empêcher au fil des années de continuer dans l’outrance raciste, antisémite et xénophoble. Mais, est-ce vraiment la fin de Le Pen et toute la charge nationaliste et identaire de sa pensée d’extrême droite ? C’est ce que nous allons voir au cours de cette émission avec Beligh Nabli donc, professeur des universités en droit public et co-fondateur de Chronik, un collectif engagé dans le débat public. Il est également l’auteur de multiples ouvrages dont “l’Etat, droit et politique” aux éditions Armand Colin et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aux éditions Pedone. Beligh Nabli nous livre son expertise une fois par semaine, sur la politique nationale et internationale dans cette émission qui analyse sans détour des faits marquants de l’actualité.

⚠️ Le Média est diffusé sur le canal 165 de la Freebox et sur le bouquet gratuit de Molotov TV.

Suivez Le Média sur sa seconde chaîne Youtube :
👉 https://www.youtube.com/@LeMédia24-7

👉 Pour signer la pétition pour une "TNT plus démocratique" et soutenir notre recours contre l'ARCOM : https://www.lemediatv.fr/campagne

👉 Pour recevoir les dernières actualités, le résumé de la semaine et être alerté des derniers programmes publiés du Média, directement dans votre boîte e-mail.
https://newsletter.lemediatv.fr

▶ Soutenez Le Média :
👉 https://soutenez.lemediatv.fr (CB - SEPA - Chèque)
👉 https://dons.lemediatv.fr (CB - SEPA - Chèque)
👉 https://fr.tipeee.com/le-media (CB - Paypal)

✅ Suivez-nous :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lemedia_tv/
Facebook : http://bit.ly/FacebookLeMedia
Twitter : http://bit.ly/TwitterLeMedia
Youtube : http://bit.ly/YouTubeLeMedia
Peertube : https://video.lemediatv.fr
Telegram : https://t.me/LeMediaOfficiel
TikTok : https://www.tiktok.com/@lemediatv

Rejoignez la communauté des Socios !

💾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Jean-Marie Le Pen est mort ! 96 ans d’une vie de frasques racistes et identitaires qui s’est terminée par cette ap...

💾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Jean-Marie Le Pen est mort ! 96 ans d’une vie de frasques racistes et identitaires qui s’est terminée par cette ap...

💾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Jean-Marie Le Pen est mort ! 96 ans d’une vie de frasques racistes et identitaires qui s’est terminée par cette ap...

💾

L'équipe du Média vous souhaite une bonne année ! En 2025, nous ne lâcherons rien ! Soutenez-nous : 👉 https://lemediatv.fr/soutien Jean-Marie Le Pen est mort ! 96 ans d’une vie de frasques racistes et identitaires qui s’est terminée par cette ap...

Radio Irrtum! Issue 2025/00 - Sonderausgabe mit dem Neujahresrückblick auf 2024 (for my friends!)

作者 Radio Irrtum!
2025年1月6日 19:13

Radio Irrtum! – der multi lingual (GER/ENG) Jahresrückblick 2024

Ja Mensch, schon wieder neues Jahr — Zack kommt ein 2024-Rückblick und all das als Neujahresgruß für meine Freund:innen. / Well… new year, bam, 2024-Review… And that wrapped up as New Years greetings for my friends, how's that?

That means, more gentle music (not as experimental as usual) for normal people 😉 — you may judge how well that goes / In dem Sinne also wesentlich freundlichere Musik (nicht ganz so experimentell als sonst) — ich hoffe es jedenfalls.

A lot of things went wrong; I'm not kidding / Jede Menge Sachen ging schief:

Schwächen / Weak points:

Erstmal habe ich festgestellt, dass ich keine Ahnung habe, was eigentlich an "normaler" guter Musik sonst so im Radio läuft und mir dann der Einfachheit halber die ByteFM-Albumcharts des Jahres vorgenommen, weil ich weiß, dass das eine gut kuratierte Liste ist. Aber manch eine:r mag sich da etwas veralbert vorkommen. Verstehe ich. Sorry dafür. / First of I've realized that I haven't a clue whats played in terms of good music at "normal" radio stations. So I simply opted to take a look into the Byte FM album Charts of 2024. Some may say that's cheating. I understand that, but I wouldn't go THAT far. Also the second half contains content that covers Radio Irrtum! genres in the first place / Zudem geht es in der zweiten Hälfte wirklich eher um Radio-Irrtum! typische Inhalte.

Oh, and I somehow forgot to mention DjRUM and his Album "Meaning's Edge" from 2024, which is definitely one of my 2024 favorites / Habe außerdem leider vergessen DjRUMs 2024-Album "Meaning's Edge" zu erwähnen, was richtig gut war.

Hefty Errors / Heftige Fehler:

Einmal spiele ich ein Lied und erkläre es anhand eines völlig anderen Künstlers und eines völlig anderen Albums; einmal behaupte ich, dass da ein Piano-Musik Album ist, was aber gar keins ist. In den Momenten wird aber eine Einblendung sichtbar, die das berichtigt / For once I play a track, and explain it by not mentioning the original artist but someone else, also the album title is wrong. And then for another track I mention it comes from an album full of piano music, only this is totally not the case. There will be a text overlay correcting this. Also some minor other errors either corrected by text overlays or I realize and correct my error already during the live situation / Gibt noch andere Fehler, die auch per Text-Einblendung korrigiert werden oder ich hab sie sowieso schon während der Aufnahme korrigiert.

Problematisch / Problematic:

One or two music videos played contain somewhat (decent / covered) explicit content (nothing that would go above sexual education in school however) / Ein zwei Videos beinhalten dezent sexuelle Andeutungen (aber nichts, was über normalen Aufklärungsunterricht in der Schule hinausgeht). Sage ich vorher aber an / I'll announce that beforehand so you may skip over it.

Cool:

There is a little knowledge test hidden somewhere. Give your answers in the comments if you dare 😉 / Ich habe einen kleinen Wissens-Quiz hier drin versteckt. Wenn Ihr Euch traut, schreibt die Antwort in den Kommentarbereich 😃

ENJOY!

💾

Radio Irrtum! – der multi lingual (GER/ENG) Jahresrückblick 2024 Ja Mensch, schon wieder neues Jahr — Zack kommt ein 2024-Rückblick und all das als Neujahresgruß für meine Freund:innen. / Well… new year, bam, 2024-Review… And that wrapped u...

💾

Radio Irrtum! – der multi lingual (GER/ENG) Jahresrückblick 2024 Ja Mensch, schon wieder neues Jahr — Zack kommt ein 2024-Rückblick und all das als Neujahresgruß für meine Freund:innen. / Well… new year, bam, 2024-Review… And that wrapped u...

💾

Radio Irrtum! – der multi lingual (GER/ENG) Jahresrückblick 2024 Ja Mensch, schon wieder neues Jahr — Zack kommt ein 2024-Rückblick und all das als Neujahresgruß für meine Freund:innen. / Well… new year, bam, 2024-Review… And that wrapped u...

💾

Radio Irrtum! – der multi lingual (GER/ENG) Jahresrückblick 2024 Ja Mensch, schon wieder neues Jahr — Zack kommt ein 2024-Rückblick und all das als Neujahresgruß für meine Freund:innen. / Well… new year, bam, 2024-Review… And that wrapped u...

💾

Radio Irrtum! – der multi lingual (GER/ENG) Jahresrückblick 2024 Ja Mensch, schon wieder neues Jahr — Zack kommt ein 2024-Rückblick und all das als Neujahresgruß für meine Freund:innen. / Well… new year, bam, 2024-Review… And that wrapped u...

💾

Radio Irrtum! – der multi lingual (GER/ENG) Jahresrückblick 2024 Ja Mensch, schon wieder neues Jahr — Zack kommt ein 2024-Rückblick und all das als Neujahresgruß für meine Freund:innen. / Well… new year, bam, 2024-Review… And that wrapped u...

💾

Radio Irrtum! – der multi lingual (GER/ENG) Jahresrückblick 2024 Ja Mensch, schon wieder neues Jahr — Zack kommt ein 2024-Rückblick und all das als Neujahresgruß für meine Freund:innen. / Well… new year, bam, 2024-Review… And that wrapped u...

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京举行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中国文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10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中国文联及各团体会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会议指出,2025年中国文联将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艺界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紧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实施重大主题文艺实践,优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创作生产文艺精品,弘扬文艺新风正气,做精做深民间文化交流合作,不折不扣抓好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全国妇联授予30名女运动员全国三八红旗手、3个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黄玥、董博婷)为表彰我国女运动员在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引领和激励广大妇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全国妇联决定授予罗诗芳、吴愉、常园、常昊、王赐月、向玢璇、肖雁宁、张雅怡、昌雅妮、丁欣怡、黄张嘉洋、王澜静、陈清晨、贾一凡、杨家玉、蒋裕燕、吴春艳、杨月、赵玉萍、李凤梅、肖祖贤、刘禹彤、张琦、林细妹、崔哲、韩淼雨、张蒙、肖蓉、陈远东、康苏等30名女运动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授予国家艺术体操队、国家轮椅击剑女子花剑团体、国家轮椅击剑女子重剑团体等3个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全国妇联在表彰决定中指出,在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国女运动员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挑战极限、追求卓越、自信乐观、热情友好,在奥运赛场上过关斩将、勇夺桂冠、赢得尊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极大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是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

  全国妇联希望受到表彰的女运动员和集体珍视荣誉、砥砺前行,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体育事业之中,持续发挥先锋模范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更高的起点上再接再厉、勇创佳绩,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全国妇联号召广大妇女以受表彰的巾帼奥运健儿为榜样,学习她们胸怀祖国、为国争光的崇高境界,学习她们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学习她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敬业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于各自工作岗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巾帼智慧与力量。

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发布2024“最美基层民警”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熊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选树宣传在公安基层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广泛凝聚建设平安中国的力量,在第5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

刘建新、朱新琪、周友江、张纬平、朱元、王子赫、陈梁顺、蔡文君、楼仁斌、沈刚、孙建豪、韩作君、邱建军、赵建、贺胜、张耀元、胡祥雨、鲁茸取扎、史礼海、陈畅等20名同志光荣当选。他们牢记使命、忠实履职,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始终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宗旨,有的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有的长期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奋战在守护百姓平安的最前线;有的积极探索用科技手段赋能实战,以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助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有的长期坚守雪域高原、海岛边疆,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忠诚与担当……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公安队伍良好精神风貌和强烈责任担当。

据悉,2024“最美基层民警”发布仪式专题节目将于近期播出。

习近平回信勉励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习近平回信勉励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

  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在国家京剧院成立70周年之际,向全体演职人员表示祝贺和问候。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国家京剧院成立以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创排了许多经典剧目,涌现出不少优秀艺术人才,为中华戏曲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新起点上,希望你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国家京剧院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国家艺术院团,前身为1955年1月成立的中国京剧院,梅兰芳担任首任院长,2007年更名为国家京剧院。近日,国家京剧院全体青年艺术工作者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传承京剧艺术相关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京剧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的决心。

相关链接:

习近平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

习近平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习近平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

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

来信收悉。值此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向你们以及全体演职人员表示祝贺和问候。

国家京剧院成立以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创排了许多经典剧目,涌现出不少优秀艺术人才,为中华戏曲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新起点上,希望你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

2025年1月9日

对这支特殊队伍 总书记给予特别关爱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110”,是老百姓最熟悉的数字。每当人民群众遇到危难,首先想到的就是“110”。

这串数字背后,是护佑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人民警察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怀、牵挂这支队伍,在不同场合多次向奋战在一线的人民警察表示慰问,并致以敬意。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厂桥派出所慰问一线民警。总书记仔细视察了办事大厅、指挥室,并同110紧急警务车巡逻民警亲切交谈。总书记说:“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人民警察是‘人民卫士’,相信大家能够履行好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发展的职责,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2019年2月1日,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的第一站,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公安局。在这里,他对坚守一线的公安干警说:“平时你们就是风里来、雨里去,战严寒、斗酷暑,‘白加黑’‘五加二’。和平时期最辛苦最劳累、付出牺牲贡献最大的是公安干警。党和人民都感谢你们!”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每当看到公安民警舍生忘死、感人肺腑的事迹,我都深受感动;每当听到公安民警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赴汤蹈火、流血牺牲的消息,我都深感心痛。”他强调,对这支特殊的队伍,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我国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评选表彰“时代楷模”“公安楷模”“最美基层民警”,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等……近年来,人民警察荣誉制度不断完善,多部门合力将关心关爱送到人民警察的心坎上。

2023年我国群众安全指数达98.2%,连续4年保持在98%以上。2024年1—7月,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30.1%。

这份数据背后,是万千人民警察的辛勤付出,是他们冲锋在前的英勇担当,是他们守万家灯火、护一方平安的坚定信念。

在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向每一位坚守岗位的“人民卫士”致敬!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王卓婕

制 作丨王卓婕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闫田田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支 持丨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热解读|从中纪委公报中读懂反腐人民立场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反腐为了人民,反腐惠及人民。

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公报披露,2025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让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蝇贪蚁腐”,贻害无穷。发生在基层一线、集中在民生领域的“微腐败”,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2023年初,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坚决整治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作出部署。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工作规划(2023—2027年)》,对未来五年反腐败任务进行细化落实。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反腐败向基层延伸。

2024年1月8日,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惩治“蝇贪蚁腐”,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会强调瞄准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开展集中整治。此次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更加明确民生领域腐败问题整治方向——聚焦“县以下这一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直达正风肃纪反腐“最后一公里”。

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督,也是最有力的震慑,彰显惩治“蝇贪蚁腐”零容忍态度。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59.6万个、处分46.2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5万人。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上下联动发力,将责任层层压实到县级“主战场”。2024年1月至9月,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乡科级干部8.9万人立案,对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立案。

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顺应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蝇贪蚁腐”离人民群众最近,老百姓感受最直接、最深刻。无论是从学生盘中餐上“薅羊毛”,还是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用来谋私利,抑或是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动手脚……损害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纪检监察机关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掌握基层最真实的情况、最突出的问题、最迫切的需求,将它们纳入集中整治重点,开展“点题整治”。

以“校园餐”问题为例。2024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督促有关部门首次摸清全国中小学食堂及供餐情况等底数,指导各级监察机关依法查处贪占学生餐费、插手招标采购、收受回扣等问题3.8万件,处分2.3万人。在斩断伸向“校园餐”的“黑手”的同时,补上了监管制度的漏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会同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财政部等单位,制定“校园餐”管理监督指导意见,推动完善膳食经费管理等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来源与去向都在阳光下透明运作。

“指导各地选择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整治”,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公报指出了“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清晰目标,同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论。

“因地制宜”,本质上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今,各地各部门积极找准地域性、行业性特点,因地制宜健全配套制度,探索强化监督的有效办法,“查、改、治”一体推进,形成“党委政府主责、纪委监委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同推动、市县主抓主战”的联动体系。

在陕西,省纪委监委将乡村振兴领域作为监督重中之重,重点对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村级财务管理等情况开展“纪审”联动监督检查,发现60类疑点问题;在浙江,省纪委监委将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专项治理列为2024年度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省级项目,推动出台“白名单”制度,让师生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上;在海南,省纪委监委立足清廉自贸港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海南实践”,持续深化“监督一张网”建设,鼓励各市县、省直各单位深化数字资源开发利用……

齐抓共管,攥指成拳。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科学举措,解民忧、暖民心,旨在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刘禛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闫田田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习言道|习近平新年贺词里的小家、大家与国家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中新网1月9日电 题:习近平新年贺词里的小家、大家与国家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夜色阑珊、万家灯火。2024年12月31日晚,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如约而至,一句“头等大事”,最是打动人心。

过去12年,辞旧迎新的时刻,习近平都会以新年贺词的形式,与14亿多中国人民话国事、拉家常,回顾一年的国家成就,展望来年的发展大计。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人民,从来都是新年贺词里的主角。

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依然能够读出习近平对于小家的牵挂,对于大家的关怀,对于国家的擘画。

这一年,习近平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城镇社区,考察调研的脚步遍布十余省份,家家户户的发展变化,他都记在心头。

“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基础养老金提高了,房贷利率下调了,直接结算范围扩大方便了异地就医,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了生活品质”……

这一年,习近平听民声,问冷暖,察民情,万千小家的所思所想所盼,他都惦记在心。

“对大家关心的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问题,我一直挂念。”

“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人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从过去这一年看中国,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0万亿元,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每一项都指向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指向老百姓关切的“急难愁盼”。

从过去这十多年看中国,十八大以来,中国近1亿人口摆脱贫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承诺,具象成万千小家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十多年前,习近平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中说,“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如今,他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一起努力,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头等大事”,枝叶关情,念兹在兹。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校对:孙静波

|视觉:倪雯冰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习近平致信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习近平致信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强调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努力开创法学会事业发展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在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大会,向全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致以问候,并对做好法学会工作提出希望。

习近平在信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法学会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各级法学会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培养法治人才等工作,努力开创法学会事业发展新局面。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坚定法治自信,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法学会的领导,为法学会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10日上午在京开幕,会上传达习近平致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在开幕式上代表党中央致词。他说,各级法学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引领,依法履职尽责,严明纪律作风,锐意改革进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牢政治方向,坚定法治自信,主动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深入开展法学研究,围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扎实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功立业。

王小洪、张庆伟、张军、应勇、何报翔出席开幕式。

第八届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主持会议,并代表第八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

会议表彰了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中央政法委委员、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相关链接:

习近平致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信

习近平致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信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习近平致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信

  值此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我向全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致以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法学会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各级法学会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培养法治人才等工作,努力开创法学会事业发展新局面。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坚定法治自信,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法学会的领导,为法学会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习近平

  2025年1月10日

习近平与美丽中国建设丨“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云南省大理州干部群众访谈录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采访组成员:刘毅 陈文波 李茂颖 刘烨烨 郑智维 朱浩铨

采访对象:

李德昌 大理市古生村村民

何利成 大理市古生村村民

杨国勋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局长

赵国龙 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局长

  

暖阳下,洱海波光粼粼,海鸥盘旋,水杉挺拔苍翠,游客们三三两两漫步岸边拍照,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灵动画卷。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大理湾桥镇古生村熠熠生辉。但村民们说:“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1996年,洱海暴发全湖性蓝藻,水质堪忧。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不足1米,部分水质直降为Ⅴ类。此后,一场洱海保卫战展开。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走上木栈道,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当地干部群众把总书记的嘱托刻在了石头上,古生村湖畔,一块大青石上醒目地镌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这份嘱托也镌刻在了当地干部群众心中,转化成铁腕治污的坚决行动。开展洱海湖区界线、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三线”划定工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

洱海保护治理,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绿色转型发展。十年坚守,绘就了一幅碧水蓝天的新画卷。

冬季换了新装的水杉,与苍山洱海一同绘就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大理州洱海管理局供图)

“美丽清澈的洱海就是我们的乡愁,守住这份乡愁是我们的责任”

采访对象:大理市古生村村民李德昌

采访组:2015年1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洱海边的古生村,当时走进了你家的小院,和乡亲们亲切交流。请讲讲当时的情景,你对总书记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总书记哪些话让你记忆犹新?

李德昌:当时那个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2015年1月20日上午,我和家人站在院子门口,远远就看到一行人从洱海边沿着湖边小道走来,习近平总书记来了!总书记走进我家院子,和我们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总书记还称赞我的院子:“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我的院子是2007年自建的,这种“三坊一照壁”的四合院,把坊、阁、照壁相结合,青瓦白墙,是我们白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当时村里也有人建小洋房,但我还是觉得老一辈这种传统的建筑住起来更舒服,方便我们生产生活,不过我把原本的木质结构改造升级成了砖块结构。现在,我们古生村的建筑基本都是青瓦白墙,很有民族特色,大家也注意守住原貌,留住乡愁,修旧如旧。

最开始我其实不懂什么是“乡愁”。总书记来我的小院后,我经常回忆起那天的场景。总书记聊的是发展,说的是保护,话的是乡愁。我一直在思考总书记说的话,渐渐觉得,假如你来到一个地方后,会想念这个地方,这就是一种乡愁。我会怀念童年时在洱海抓鱼、捞海菜花吃的快乐场景,这也是乡愁。

其实,美丽清澈的洱海就是我们的乡愁,守住这份乡愁是我们的责任。于是,我给我的小院取名“乡愁小院”。

  

采访组:随着洱海保护和乡村发展,你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在你眼中,近年来洱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德昌:我是1967年出生的,家里几代人都生活在古生村。我还记得五六岁时,常去洱海抓浅水鱼吃,那时洱海的水质极好,还没有被污染。

后来,大家靠海吃海,在洱海里建鱼塘、虾塘,水质一点点被破坏。印象里,上世纪90年代洱海经历了几次蓝藻大暴发。当时水面一片绿油油,还散发出一股浓重的臭味。我也不再留在家乡谋生,去外地做起建材生意。

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后,洱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政府对洱海整治力度很大,收污水、拆违建、修绿道,都是“真刀真枪”地干,洱海的水质眼看着越来越清。

现在,我已经回到家乡,变成了洱海保护故事的义务讲解员。每天来“乡愁小院”的游客络绎不绝,我做过统计,最多的一天有4000多人来我家参观。还有一次,五大洲15个国家的考察团来到小院。

我的院子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院子了,在这里让更多人听到洱海保护的故事,是我们古生村人的使命。我觉得这是一种荣耀,我们把总书记的嘱托落实好,把洱海保护故事讲好,让更多的人知道,然后大家一起去保护生态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非常有意义。

古生村鸟瞰(图/赵渝)

采访组:你觉得村民们对洱海保护的意识和态度有怎样的转变?对村子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李德昌:以前大家没有那么强的环保意识,我们住在洱海边,一些人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水里。我为了保护环境,和农户还为这事拌过嘴、吵过架。

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后,现在大家完全是从内心自发地去保护环境。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古生村路边已经看不到垃圾,洱海边非常整洁干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还体现在宣传教育上,特别是小娃娃读书这个阶段,教育他们要保护环境,从而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自发地维护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谋出路,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让村子发展起来,村民们都能发家致富。

我们很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古生村。我们想让总书记看到这些年来这里的变化:洱海越来越清,村子越来越整洁,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洱海好,我们的生活就好;洱海不好,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好”

采访对象:大理市古生村村民何利成

采访组:你在古生村生活了多长时间?有哪些工作经历?

何利成:我是土生土长的古生村人,和李德昌是老邻居。

我工作的几次转型,都和洱海息息相关。

15岁起,我就跟着父亲在洱海捕鱼。1989年,我们向政府承包土地,建了个鱼塘,那时洱海水很清,鱼虾多到捞不完。我们还加大投入,花几万块钱把手摇船换成了机动渔船,想着能提升效益。

1996年,洱海经历了蓝藻大暴发。为了保护洱海,政府实施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的“双取消”措施,到2000年又采取退鱼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屋还湿地的“三退三还”措施,我之前的投入泡了汤。

那时候心里真是苦闷,几份文件一出,搞了十几年的鱼塘就这么没了?虽然政府发放补贴,但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后来,我在古生村开起客栈,这才深切体会到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带来好的收入。洱海水质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火爆,也带火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意。我逐渐意识到,之前大家为了保护洱海所做的付出,都很值得。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古生村,和乡亲们一一握手,亲切交流。总书记嘱托大家,“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这些年来,随着洱海治理得越来越好,很多游客为了美丽的洱海来到大理,老百姓慢慢懂了总书记当年的话,意识到把洱海保护好有多么重要,原来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2018年,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开始实施,我家客栈有一部分处于红线范围之内,需要拆除。这一次,我非常理解支持。我们古生村人的命运和洱海息息相关,洱海好,我们的生活就好;洱海不好,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好。

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洱海水质越来越好。(图/谢文林)

采访组:随着洱海保护政策的实施和村子的发展,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何利成:随着自己思想上的变化,我想为洱海保护再献一份力量,这些年我又经历了一次转型:开始搞生态农业。

2021年,云南农垦集团入驻古生村,建设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基地,我应聘成为古生片区管理员,走上了绿色种植的道路。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带领团队来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致力于生态保护治理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他来谈合作时说,我们一起把洱海保护故事继续讲下去,而且要比以前讲得更好。

最开始,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为他们的方法和我们传统种植不一样。传统农业种植是“大水大肥”,用的水和肥料都很多,而他们研发的绿色智能肥恰恰相反。这样能种好吗?我心里直犯嘀咕。

张院士给我解释,就像小娃娃吃奶粉一样,需要的时候才喂,种田也一样,不要一次把肥料全撒到农田里,而是精准施肥,并且使用的肥料都是绿色、低残留的。

我们拿出农田给科技小院做试验,发现这套绿色种植方法既节约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又实现了增产增收,以水稻田为例,每亩能增收100多公斤。

最关键的是,保护洱海环境。以前,按照传统的种植方法,大量肥料撒下去,植物吸收不完,雨季一来,残留的肥料就被冲进洱海。现在,按照科技小院的数字技术,精准施肥、节水节肥,保护了洱海水质。

古生村生态廊道(大理市湾桥镇政府供图)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场活动在古生村举行。(图/赵渝)

专家在古生村党建工作室与干部群众交流生态保护经验。(图/王莹)

采访组:你希望村子在哪些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何利成:随着科技小院的建设,现在村里常驻的大学教授、研究生等,有将近200人,我觉得村里不光是环境变好了,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这样的氛围对村里的小娃娃们有很大影响。比如,我的小孙子在接触了这么多教授后,说自己长大后也要当科学家、当院士。

我们古生村和前些年比起来,已经完全变了样。生态的变化推动了绿色转型发展,让我们加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我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话。

我期待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大理,给他们提供吃、住,让他们吃着绿色产品,看到美丽的洱海,很期待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越来越多人走上致富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带领团队在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致力于生态保护治理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图/赵渝)

“依托秀丽的苍山洱海风光,围绕‘生态文明为本、历史文化为魂’的发展思路,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强化生态文化赋能”

采访对象: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局长杨国勋

采访组: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指出,希望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云南探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大理市近年来做了哪些探索,实施了哪些政策措施,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杨国勋:大理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实施了多项措施。

一是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有效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构建。

二是不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严格分级分区管控措施,以洱海水质和水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功能布局。

三是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湖泊革命”攻坚向纵深推进,完成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是厚植生态文化底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大理市社会各界的共识共为。“洱海案例”和“洱海经验”不断推广,洱海论坛成为机制性会议,以“洱海经验”增进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认同。

五是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绿色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不断转化为生态价值、生态产业、生态经济。

  

采访组: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的小院,称赞道:“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你怎样理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意义,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大理市拿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杨国勋:我理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意义就是坚守苍山洱海良好生态资源,守住“绿水青山”生态底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乡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情感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为了留住人们心中的那份乡愁。

大理市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理的嘱托,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努力把古生村建设成洱海之滨生态环保优先、传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秀美的幸福家园和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范,打造成为“中国美丽乡愁第一村”和“乡愁文化发源地”。

10年来,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古生村从眼前的洱海到周边的环境,从日常生活到家家户户人心所向,从产业到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让这样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正在古生人的共同努力下梦想成真。如今,洱海周边像古生村一样的美丽村落串起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乡愁带。

大理龙龛古渡被称为“最佳爱情表白地”,吸引众多新人前来拍照。(图/赵渝)

采访组:和过去相比,洱海的水质、生态环境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杨国勋: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蓄水量29.59亿立方米,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也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然而,随着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洱海由贫营养湖泊向中营养湖泊,再到富营养湖泊演变,水质急剧下降。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指示,从此洱海保护治理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伴随着“洱海清,大理兴”口号的提出,大理市的治湖措施逐步开展。我们相继开展“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不仅针对湖滨民宿,村镇污水、矿山、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河道均纳入整治范围。

此外,环湖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同步启动。2019年以来,洱海流域共拆除违章建筑2150户23.96万平方米;实现了大蒜零种植;奶牛存栏从3万头减少到0.56万头;全面关停了洱海流域46座非煤矿山;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一体化村落污水处理站5座,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200公里、化粪池10万个,污水处理规模达每天26.2万立方米,实现了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如今,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不仅体现生态价值,还逐步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生态廊道上星星点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滨缓冲带和湿地,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生态修复后美丽的洱海风光为周边的民宿和餐饮带来了更为火爆的生意,成为群众走向小康之路的绿色通道。

2020年9月以来,海西46公里路段试运营,累计接待游客4424.14万多人次。洱海流域内,正在推进种植业绿色有机化,建成省级绿色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打造“洱海绿色食品”品牌;推进农业节水减排,完成12.5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新路。顺丰洱海环保科技公司对洱海流域的畜禽粪便、餐厨垃圾、死亡水草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全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利用,生产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料系列产品,年可处理有机废弃物195万吨。同时,提供500多个工作岗位,在确保湖泊治理各主体全面持续参与湖泊保护的同时,构建以民众、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赢机制,让生态移民安心,让农民持续增收,让人民群众从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中长久受益,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采访组:随着洱海变清、游客增多,洱海周边居民收入逐步增长。大理市怎样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好洱海、守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大理市怎样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产业绿色转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杨国勋:大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大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依托秀丽的苍山洱海风光,围绕“生态文明为本、历史文化为魂”的发展思路,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强化生态文化赋能,促进“生态+”多点融合。

一是“生态+文化”。坚持得天独厚的苍洱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创建A级景区11个,打造出大理、喜洲、双廊、龙尾关等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孕育出喜林苑、匠志集、璞真扎染、石空博物馆等特色企业,凤阳邑村、磻溪S湾、龙龛古渡等成为新旅游热点。

二是“生态+乡村”。立足优美的苍洱田园风光和白族乡村风貌,通过“组织引领+社会投资+村民参与”,积极发展民宿、餐饮、旅拍等服务业,打造农旅结合的样板,盘活乡村资源资产,形成集“吃、住、游、玩、养”于一体的乡愁体验链。2023年,大理旅游民宿经营主体超6000户,涉旅行业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就业10余万人,大理市114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15个村超百万元。

三是“生态+爱情”。围绕“风花雪月·蜜月之都”“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新品牌形象,招引头部企业落地,举办目的地婚礼行业高峰论坛,目的地婚礼、婚庆旅拍产业已成为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

四是“生态+康养”。充分发挥宜养宜居的优势,形成了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康养新业态,全年吸纳夏避酷暑、冬避严寒的康养人群超200万人次。

五是“生态+体育”。突出“生态为基、赛事搭台、旅游唱戏”,先后成功举办澜湄合作大理国际马拉松赛、中国万水千帆赛、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大理站等品牌赛事活动,全国首届户外产业大会落户大理,进一步引爆全民健身热潮,带动群众体育锻炼70余万人次。

生态之美,带来了发展之变。2023年,大理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197万人次,增长74.69%;实现旅游总收入1085亿元,增长123.77%。

“洱海二号”游船航行在洱海上,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图/赵一舟)

采访组:目前,大理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怎样攻坚克难加以破解?

杨国勋:目前,洱海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洱海水环境质量尚未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精准治理的路还很长,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尚未实现根本突破,外源输入风险依然较大,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还不能稳定达标,内源风险隐患有较大不确定性。

同时,随着环湖截污体系、垃圾收处设施、除藻控藻设施等运行维护,洱海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项目、“洱海山水工程”及河道、沟渠、湖滨带等的日常管护工作仍需投入大量资金。

为持续抓好大理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严格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我们严格落实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水生态的“三治一改善”治湖部署,系统实施洱海保护治理8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系统治湖、科学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

我们以洱海保护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动传统农业绿色化、有机化、数字化转型,以资源循环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依托苍山洱海美丽生态底色推动生态引领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低碳生活,逐步构建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采访组:新征程上,大理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目标和计划?

杨国勋:新征程上,大理市将始终坚持把洱海保护精准治理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具体实践,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力提升洱海水质,改善洱海水环境,修复洱海水生态,强力推进城乡“两污”治理,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同时,我们要统筹好新兴产业建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级,发掘特色优势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创新转化生态产品价值,积极探索“生态+”“+生态”的实践经济,让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

大理市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持把“良好生态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全流域系统治理,用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保护洱海,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能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

从“一湖之治”转变为“流域之治”,再到“生态之治”

采访对象: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局长赵国龙

采访组:近年来,大理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从“一湖之治”转变为“流域之治”,再到“生态之治”,走出了一条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赵国龙: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10年来,大理州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洱海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我们对洱海的保护是从一个湖泊开始,随着治理的推进,逐步发展为对流域的治理和整个生态的治理。洱海保护从“一湖之治”转变为“流域之治”,再到“生态之治”,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2015年至今,我们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00亿元,对洱海及周边城市、村庄、山脉、河流、农田等开展综合治理,想方设法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在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4.9万个化粪池,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对入湖河流实施生态化治理,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在洱海流域全面推进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生态化绿色种植。对沿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7270人实施生态搬迁,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对流域进行生态修复,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

定期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生态调控和水生植物种植等工作,修复洱海湖体内“草藻鱼泥”生态系统。通过不懈努力,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入湖污染负荷持续削减,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优良水平,水环境、水生态逐步改善。洱海水越来越清,洱海流域的生态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采访组:洱海湖畔,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立此存照”的约定,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你怎样理解总书记“立此存照”的约定?

赵国龙: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走上木栈道,同我们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嘱托我们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洱海是我们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好、治理好洱海是民之所盼。

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立此存照”的约定,这既是对大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对大理干部群众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要求。10年来,大理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最具体、最现实的“国之大者”,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始终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绿色发展、生态为民、共谋共建。

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正逐步改善。海菜花被称为“水质风向标”,水干净到一定程度才能成活。曾经,洱海是有海菜花的,但随着污染负荷增加,海菜花一度消失。如今,海菜花在洱海连片开放,洱海保护治理成效得到媒体点赞,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洱海保护治理的实践表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必须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走一条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稳定改善的湖泊治理之路。

苍山洱海山青水绿。(图/杨继培)

采访组:科学治湖在洱海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在洱海保护中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赵国龙:科学治湖是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法宝之一。

我们高标准建成中国·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科研基地,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和院所的科研协作,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徐祖信,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永定,湖泊治理专家孔海南等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持续深化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变化规律研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流域截污治污等重点难点科技攻关。

我们建成覆盖洱海流域“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汇聚26家单位、约36亿条信息,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工作措施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科学指导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工作。

比如,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在洱海水质藻情的预警预测方面,可以实现提前7天预警和提前1个月预判。在初雨防控、藻华防控、水质目标精细化管理、湖区执法等方面,平台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在科研方面,实施了洱海生态调查项目,摸清洱海“草藻鱼泥”的生态本底,为下一步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针对洱海COD(化学需氧量)问题,我们正在开展洱海COD来源解析及水资源变化对COD的影响研究和洱海底泥污染治理前期研究等工作,为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立法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88年,我们首次制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目前经历了5次修订,新修订的条例更加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严格制定“三区”管控实施细则,确保洱海流域开发建设行为有法可依。

  

采访组:洱海保护对于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怎样更好地发挥洱海保护治理的示范作用?

赵国龙: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地方,保护好洱海是“国之大者”。云南省和大理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洱海省级湖长,省政府专门成立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省级从2017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洱海保护治理。

大理州委、州政府坚持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和典型引路法,切实强化洱海保护治理一线攻坚,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人每月调度推动一次重点工作,确保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落实落细。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成立“洱海保护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广泛凝聚社会各界资金和力量,构建形成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在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方面,我们正努力作出洱海贡献。

大理州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在洱海抽取水样。(图/赵渝)

采访组:2024年9月,洱海论坛欧洲边会在瑞士日内瓦举办,来自中国的“洱海经验”首次走出国门;10月,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州举办。举办洱海论坛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洱海经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赵国龙: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洱海保护治理经过10年实践,积累了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的良好经验。

通过“洱海论坛”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的生动实践,宣传了中国和云南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积极成效,讲述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感人故事,洱海保护治理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显著增强。

对洱海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全民保护的过程。每天,洱海边都有成千上万人投身保护工作,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在一线。比如,有位畜禽粪便收集员叫李春喜,2024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每天早上6点,她准时出门,挨家挨户收集畜禽粪便。从2016年起,这就是她的日常工作。

几年前,洱海周边10多万头奶牛每天产生的粪便让大家头疼。如今,村庄变干净了,洱海清澈如镜,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这些变化离不开像李春喜这样的畜禽粪便收集员的辛勤努力。

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洱海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衷心希望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一起共同交流探讨湖泊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科学路径,诚挚欢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把湖泊治理的先进经验传播到大理、实践在洱海,共同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汇聚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重点围绕治污水、治垃圾、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生态“三治一改善”下功夫、做努力,全面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奋力把大理打造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教育基地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全国示范样板。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习近平与美丽中国建设丨“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云南省大理州干部群众访谈录》

记者 | 刘毅 陈文波 李茂颖 刘烨烨 郑智维 朱浩铨

视频 | 朱浩铨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我国奥运健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记者1月10日从共青团中央获悉,为表彰我国青年运动员在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突出贡献,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国家花样游泳队、国家残奥田径4×100米混合接力、国家残奥游泳男女混合4×50米自由泳接力20分、国家轮椅击剑男子花剑团体等4个青年团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授予刘宇坤、谢瑜、季博文、刘浩、练俊杰、杨昊、龙道一、孙佳俊、王长浩、徐嘉余、孙颖莎、樊振东、王曼昱、黄雅琼、郑思维、张天鑫、王浩、金华、蔡秉辰、王小梅、史怡婕、邹益、王李超、邹连康、姚攒、杨洪、陈懿、何聖羔、廖克力、黄文娟、金芋成、张杰等32名青年运动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记者黄玥、董博婷)

30名女运动员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记者1月10日从全国妇联获悉,为表彰我国女运动员在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引领和激励广大妇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全国妇联决定授予罗诗芳、吴愉、常园、常昊、王赐月、向玢璇、肖雁宁、张雅怡、昌雅妮、丁欣怡、黄张嘉洋、王澜静、陈清晨、贾一凡、杨家玉、蒋裕燕、吴春艳、杨月、赵玉萍、李凤梅、肖祖贤、刘禹彤、张琦、林细妹、崔哲、韩淼雨、张蒙、肖蓉、陈远东、康苏等30名女运动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授予国家艺术体操队、国家轮椅击剑女子花剑团体、国家轮椅击剑女子重剑团体等3个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记者 黄玥)

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88.9万人 包括73名省部级及以上干部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孙少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0日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7.7万件,处分88.9万人,其中包括省部级及以上干部73人。

通报显示,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356.3万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100.7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217.5万件。立案87.7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及以上干部73人、厅局级干部4348人、县处级干部3.5万人、乡科级干部12.1万人;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0.4万人。处分88.9万人,其中党纪处分68万人、政务处分27万人;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73人,厅局级干部3838人,县处级干部3.1万人,乡科级干部11.2万人,一般干部12.8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61.3万人。

根据通报,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214.8万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124.8万人次,占总人次的58.1%;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理75.6万人次,占35.2%;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7.2万人次,占3.3%;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7.3万人次,占3.4%。同时,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立案行贿人员2.6万人,移送检察机关4271人。

“川渝一盘棋”向纵深推进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与川渝两地一道,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压茬推进各项任务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陈亚军介绍,从经济总量看,2024年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在协同创新方面,川渝创新合作计划深入实施,12家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此外,两地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方面,建立实施了环保督察联动机制,PM2.5平均浓度总体下降,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深化实施川渝便捷生活行动,“川渝通办”覆盖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

“当前,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陈亚军说,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展总结评估,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

改革创新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根本动力。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介绍,5年来,两省市紧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联动实施了197项改革措施,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们将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共同推动国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优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大力建设‘数字成渝’,联手打造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陈新武说。

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们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说。

李文清介绍,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支柱产业,成渝地区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汽车制造方面,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我们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李文清说。

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表示,将聚焦交通、产业、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务五大共建领域,加快成渝直联直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科创资源共享共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增强两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为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贡献更大力量。(本报记者 刘坤)

“两新”政策加力扩围(锐财经)

作者 人民网
2025年1月10日 08:00

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当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围绕“两新”政策落地成效和今年最新部署等热点话题答记者问。

促消费扩投资效果明显

2024年“两新”政策实施效果如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2024年“两新”工作在4个方面效果明显。

激发消费活力——2024年全国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超过65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渗透率从6月份开始连续7个月超过50%,全年国内零售量达1100万辆。加力支持“两新”政策于2024年7月底推出之后,8月份全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由降转增、同比增长3.4%,此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9月、10月、11月分别同比增长20.5%、39.2%和22.2%。

拉动投资增长——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4600多个设备更新项目中,工业、用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设备更新量超200万台(套)。初步估算,在“两新”政策综合带动下,全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可达2000万台(套)以上。

促进产业升级——2024年11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接近50%;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等装备行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0.1%、10.7%和8.8%。

支撑绿色转型——“两新”标准提升行动已发布能耗、污染物排放等重要标准168项,2024年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废旧物资回收设施超1.1万个,1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达90%。据实物工作量和节能降碳效果测算,2024年“两新”政策落地形成的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

换车换手机换家电有补贴

赵辰昕介绍,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总体考虑是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实施机制,放大撬动效应。

在加力推进设备更新方面,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对符合有关条件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相关的银行贷款本金,在中央财政贴息1.5个百分点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进行额外贴息,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设备更新融资成本。

在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可申请报废更新补贴的旧车范围。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单件销售价格不超过6000元),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500元。对个人消费者交售用于报废的老旧电动自行车并换购新车的,给予以旧换新补贴。享受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产品由去年的8类增至12类,单件最高可享受销售价格20%的补贴。每位消费者购买空调产品最多补贴1件增至3件。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介绍,近日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的衔接工作。同时,对资金需求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部分领域,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

推动扩围政策落地见效

如何让相关扩围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介绍,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手机等数码产品5个领域的实施细则,明确具体补贴标准、操作流程。

在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方面,李刚介绍,将合理优化补贴申请流程,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消费者操作环节;丰富支付渠道,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便利化的支付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产品参加补贴。

通知要求,推进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升级,加快制定智能家居、数码产品等领域能效或水效标准,2025年底前完成“两新”领域标准提升行动方案明确的全部294项重点国家标准制定修订任务。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司长刘洪生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2025年重要国家标准研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成熟一项发布一项。

赵辰昕介绍,在“两新”组织实施过程中,将优化政策参与门槛,一视同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两新”活动,提高资金清算效率,降低企业垫资压力;同时,优化补贴申领流程,尽可能减少消费者信息多头重复填报等问题,确保真金白银的优惠更便捷地直达每位消费者。(本报记者 汪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