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6年来新收涉外案件年均增长23.2%

6年来新收知产涉外案件年均增长23.2%。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知识产权法庭年度报告(2024)。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简称法庭)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6229件(其中新收3015件),审结4213件;未结2016件,同比下降37.3%。

报告指出,法庭依法公正审理涉外案件,6年来新收涉外案件年均增长23.2%,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到中国法院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具体而言,2024年全年法庭共新收当事人一方为外国主体的涉外案件437件,审结373件。比如,在“热稳定葡糖淀粉酶”发明专利侵权案中,依法判决支持丹麦某公司高达2300余万元的诉讼请求。案件审结后,丹麦王国驻华大使专门致信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表示感谢,认为“法庭裁判展示了中国公正、透明、非歧视的司法环境,有力增强了外国企业投身中国市场的信心”。在美国诺瓦公司两案中,准确适用《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海牙公约),依法对相关证据的效力作出认定,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分离纯化天然蛋白酶3”侵害技术秘密及专利权属案中,对于外方权利人在境外形成的技术秘密予以保护,依法制止离职员工在境内实施的侵权行为,并判决专利权归属于外方权利人。

此外,法庭还积极运用调解方式化解跨国纷争,2024年法庭审结的涉外案件中,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71件,调解撤诉率达到19%。比如,在“尼龙原料工艺”技术秘密侵权案中,促使中外当事人达成一揽子和解协议并促进后续合作,彻底化解了潜在的系列纠纷。

💾

最高法知产庭年度报告:民事案件二审发回重审率持续下降

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发回重审率持续下降。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知识产权法庭年度报告(2024)。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简称法庭)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6229件(其中新收3015件),审结4213件;未结2016件,同比下降37.3%。

报告表示,在审判质效和解纷力度上,实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约11.5天。条线审判质效稳步提升,全国条线法院新收民事一审实体案件量下降15.6%,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成效明显,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作用有效发挥。

与此同时,实质解纷力度加大。报告称,法庭积极发挥多元解纷渠道作用,重视运用调解和解手段,坚持“能改不发”裁判理念,加大巡回审判力度,促进定分止争和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数据显示,全年法庭审结的民事二审实体案件中,调解撤诉率达40.4%。比如,在涉多项芯片专利申请权属系列案中,一揽子成功调解涉及法庭及地方法院26起系列纠纷,确保相关芯片技术得到有效保护。在涉“翻译笔”外观设计专利无效行政案中,推动与地方法院二审中的相同专利侵权案件一并进行调解,最终促成和解,结束了两家上市公司长达四年的专利纷争,使同行竞争回归有序状态,双方当事人均致信感谢并共同制作感谢牌匾,有关全国人大代表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就本案所涉深层次问题提出修法建议。

报告强调,法庭坚持“能改不发”牢固树立“如我在诉”意识,对于一审有问题瑕疵的案件,二审坚持能改判纠正就绝不发回重审的裁判理念,除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案件以外,一律在查清事实和补正程序瑕疵后以改判等方式结案,确保纠纷实质高效化解在二审,减少案件程序空转,减轻当事人诉累。

数据显示,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自成立以来,二审案件发回重审率持续下降,2024年审结的4213件案件中仅有2案因程序违法发回重审。

💾

明查|把太平洋垃圾污染问题甩锅中国,特朗普用的是P过的图

2025年4月26日 07:11

速览

-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3张图片均为旧图,其中不仅有在大西洋(而非太平洋)拍的图,更有一张是P过的。

- 目前全球已被发现5个大的海洋垃圾带,其中一个在印度洋,两个在大西洋,两个在太平洋。太平洋垃圾带的成因多元,将其完全归咎于中国并不符合实际。

- 面对海洋垃圾治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个人均在积极展开行动。科学家认为,通过立法、教育等从源头上杜绝塑料垃圾进入环境,才是清理海洋垃圾带的最佳途径。

事件背景

4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布了3张图片,配文称“太平洋上的中国礼物”。图片显示大量垃圾漂浮在海上。

特朗普发布的帖文截图。

明查

三张图片分别源自何处?

对特朗普发布的图片进行反向搜索,发现这些均为在网络上流传多年的旧图。

左上角的图片可以在Istock、Dreamstime等多家图片网站上找到,发布者伊桑·丹尼尔斯(Ethan Daniels)是一位美国自然摄影师。

Istock网站提供的信息显示,丹尼尔斯在2017年7月上传了这一图片。此图拍摄于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处的印度尼西亚四王群岛(Raja Ampat)附近,反映了当地一个偏远海滩上漂浮着的塑料垃圾。

Istock、Dreamstime图片网站截图。

右上角的图片同样在2017年已经出现。提供这一图片的水下摄影师卡罗琳·鲍尔(Caroline Power)2017年在Facebook发布数张显示大量塑料垃圾在海岸边堆积的照片,引发媒体关注。

2017年10月,意大利媒体Corriere Della Sera刊登了鲍尔的图片。

根据鲍尔的描述及相关媒体报道,这些图片拍摄于洪都拉斯北部罗阿坦岛附近。此地在地理上属于加勒比海海域,是大西洋属海的一部分。

2017年11月,法新社在调查此事时,采访了洪都拉斯奥莫阿市副市长莱昂纳多·塞拉诺(Leonardo Serrano),后者将这些垃圾归咎于邻国危地马拉,称当地社区将垃圾倒入河中,因而形成浮岛。

鲍尔对此观点表示质疑,称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大陆上的河流,但其他垃圾可能来自中美洲或加勒比海的任何地方。

至于特朗普发布的第三张图,其实是一张后期合成的图片。图片的左半部分是美联社照片,展示的是在美国加州阿拉米达组装的用于收集太平洋塑料垃圾的一种浮动围栏装置,此图片曾在2019年被华尔街日报引用。

2019年,《华尔街日报》使用的图片示例。

右半边的图片则属法新社所有,是鲍尔拍摄的位于洪都拉斯附近加勒比海域的垃圾带组图中的另一张。此图曾在2017年被BBC和《镜报》等媒体使用。

2017年,BBC文章使用的图片示例。

将两张照片与特朗普所发布的第三张图片进行比对,可以发现,相同尺寸下,后者的左、右半边可以分别与美联社发布的图片和鲍尔提供的图片重合。

相同尺寸下,特朗普发布的第三张图片的左、右半边可以分别与美联社发布的图片(上)和鲍尔提供的图片(下)重合。

使用图像鉴定工具Fotoforensics对特朗普所发布的图片进行鉴定,会发现图片右半部分明显较左半部分更亮,说明此图有被编辑处理过的痕迹。

误差水平分析(ELA)发现,特朗普发布图片右半部分的水体亮度要高于左半部分,说明此部分图片可能经过后期处理。

太平洋垃圾带如何形成?

那么,太平洋上是否真如特朗普所说,漂浮着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又来自哪里呢?

受到洋流影响,海洋垃圾极易漂浮汇聚在大洋环流的中心地带。中国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现了5个大的海洋垃圾带,其中一个在印度洋,两个在大西洋,两个在太平洋。

全球五大海洋垃圾带示意图。

这些垃圾带中,污染状况最严峻的当属位于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范围内的北太平洋垃圾带(NPGP),又名“大太平洋垃圾带”(GPGP)或“太平洋垃圾旋涡”。

受北赤道洋流、北太平洋暖流、黑潮及其续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北太平洋海域上漂浮着大量被困在中心海域且难以被自然降解的海洋垃圾(绝大多数是塑料),久而久之形成了巨大的垃圾带。

北太平洋垃圾带示意图。

2018年,荷兰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他们通过船只采样和飞机摄影得到数据,预测在北太平洋垃圾带16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漂浮着7.9万吨海洋塑料垃圾。

2018年,“海洋清理”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标题和摘要截图。

但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介绍,难以估算“北太平洋垃圾带”具体由多少塑料垃圾组成。这不仅是因为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规模庞大,科学家无法进行拖网捕捞,还因为并非所有塑料垃圾都漂浮在海面上,一些密度更大的塑料垃圾可能会沉入海面几厘米甚至几米深。

中国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各自撰写的科普文章中都提到,海洋塑料垃圾中不仅有诸如渔具和鞋子这般体积较大的垃圾,还存在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即微塑料。它们大多是塑料垃圾在紫外线、波浪、风力等作用下,逐步老化破碎分解形成的塑料颗粒,并非总是肉眼可见,但会使海水看起来像“一锅浑浊的汤”。

至于海洋塑料垃圾的来源,一篇发表在《科学》网站上的文章认为,绝大多数流入海洋的塑料来自河流。在数量上,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菲律宾,占到了总数的36%,其次是占13%的印度,然后是马来西亚和中国。就人均而言,中国人均排放的塑料垃圾数量为0.05千克/人,在参与排序的159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64位。美国排在第88位。

对此,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海南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道季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接受“澎湃明查”采访时表示:“河道中的垃圾大多沉积在河底或河口,只有不到5%的垃圾会漂起来,才有可能进入海洋。”

2020年,李道季在《中国环境报》发表文章,认为将河流作为海洋塑料垃圾主要来源的说法大多建立在文献数据和模型估算基础上,但模型中的条件与实际环境状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例如模型中对不当垃圾处置量、水体通量、大型和微型塑料垃圾比例的估算可能过于简单,忽略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水体在不同时段和条件下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可能对河流塑料垃圾向海洋的输送量产生重大影响。

文章提到,2017年到2018年,中国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开展了连续3个季节的悬浮微塑料监测,并在2019年夏季对中国辽河、海河、黄河等10条河流河口微塑料进行采样。估算结果显示,2017至2018年,中国长江年输送塑料垃圾量(包括衣物纤维等)为3.7万至4.6万吨。2019年,中国10条河流的微塑料年入海量约为126.40吨至167.41吨,塑料垃圾的年入海量为5750吨至7600吨。这些数据远小于当时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中的估算数量。

李道季认为,造成太平洋上垃圾堆积的原因多样——发达国家以往向海洋排放的塑料垃圾经年累积,日本福岛地震引发的海啸将地面上的塑料卷入海洋,都有可能成为海上塑料垃圾的来源。

2022年9月,“海洋清理”组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他们在对2019年打捞的来自北太平洋垃圾带的塑料垃圾进行分析后发现,有75%至86%的物品来自海上捕鱼活动。

北太平洋垃圾带塑料垃圾分类示意图。图片来源:Ocean Cleanup网站。

这些塑料垃圾中,有230个带有可识别的不同语言文字、品牌标志或其他线索(如地址)的塑料物体。在对这些物体进行单独检查后,研究人员发现,物品中标明的主要原产国/地区是日本(34%),其次是中国(32%)、朝鲜半岛(10%)和美国(7%)。这些国家或地区大多不被认为是河流塑料排放到海洋的主要来源,却是北太平洋地区工业化捕鱼活动的主要场所。

北太平洋垃圾带塑料垃圾国别来源示意图。图片来源:Ocean Cleanup网站。

海洋垃圾带治理

近年来,为了减少海洋垃圾,国际社会在制定环保政策、减少塑料垃圾、引导绿色消费、清理海洋行动等多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联合国在2012年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制定了要成员国在2025年实现 “大幅度减少海洋垃圾”的目标,通过UNEP平台制定了监测河流和湖泊中塑料的统一方法指南、建立了全球塑料污染和海洋垃圾伙伴关系(GPML)数字平台并发起了“清洁海洋”运动;东盟在2019年通过了《东盟地区打击海洋废弃物曼谷宣言》,并基于这一承诺于2021 年启动了《打击海洋废弃物区域行动计划》,力图从生产、制造、消费、处置和回收环节全方位减少塑料对环境的影响;“海洋清理”等环保组织则联合业界和学界的力量,在对海洋垃圾进行回收打捞的同时,对河流中的塑料垃圾进行拦截和检测。

在中国,为推进海洋垃圾污染治理,相关部门制定了全链条塑料污染治理策略,围绕水体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项任务举措。例如,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在2021年发布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从源头减少海洋塑料垃圾产生。全国人大在2023年审核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次修订),明确了禁止在岸滩弃置、堆放和处理固体废物,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固体废物进入海洋,并建立了海洋垃圾监测、拦截、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明确了海洋垃圾管控区域。该法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美国,减缓海洋污染的行动主要围绕预防、清除、研究、监测、响应和协调等六个步骤展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2006年基于《海洋废弃物法案》成立了首个“海洋废弃物项目”,并于2012 年推出海洋废弃物监测和评估计划(MDMAP)。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2024年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就防止塑料垃圾进入水体和海洋的目标制定了加强监测、丰富信息、增加并协调微塑料/纳米塑料研究和大型塑料迁移、降解和影响研究等方案。

上述举措已在多大程度上减轻了全球海洋垃圾污染,尚未形成全局性认知。李道季表示,由于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且缺乏资金、人力、技术和法律框架的支持,想要长期、连续地监测海洋垃圾的污染状况十分困难。此外,受天气、海流、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研究人员即便做了研究,也很难控制变量,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但这不是说进行监测与研究毫无意义。“发布了的数据是有参考价值的,只是不能作为给一个国家定性的工具。”李道季补充道,“清理海洋垃圾带,首先要通过立法、教育,从源头上杜绝塑料垃圾进入环境。”

💾

澎湃调研|改变萍水相逢式看剧,微短剧如何走向精品化

近日,微短剧《我在古代开超市》因故事情节“擦边”“内容低俗”,被全网下架、永久封存。

从创作现状来看,平均三分钟一集的时间里,微短剧被塞满了各种“爽点”。15 秒一个反转,30 秒一个推进,吊足了人的胃口。新鲜、刺激的观影体验,碎片化的观影方式,让微短剧一跃成为影视行业的大热赛道。而短平快的生产模式,也一度让微短剧成为博眼球、低俗、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澎湃新闻联合上海上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西文娱发布的《2024 年中国微短剧公众态度调查报告》发现,“博眼球”和“主题单一”是受访者不认可微短剧的最主要两大原因。

许多微短剧虽然火爆却辨识度不高,这一点在公众对剧名的记忆点上可见一斑。当调查让受访者推荐一部微短剧时,在 3315 条有效回复中,有 393 条明确表示记不清片名,没什么印象。即便是那些记得片名的用户,也很多无法说全剧名;其中,有 29.5%受访者只能记住一些只言片语,比如“霸总”“娇妻”“重生”等,以至于剧与剧之间很难分清楚,同质化严重。

这种模板化的微短剧片名,更像是关键词的排列组合。在调查中,光是“霸道总裁”的故事就有 48 个变种。

对比来看,如果去反向寻找那些被高频提及、被人记得清名字的微短剧,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豆瓣上的口碑佳作(7 分以上)。比如为海外中国文物发声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妆造在线、制作精良的《虚颜》等。这些微短剧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题材上的另辟蹊径、反套路而行;另一方面得益于制作上下足功夫,向高质量、高审美的方向精益求精。

为了让微短剧提质升级,许多“国家队”选手也开始加入创作的赛道。今年起,全国各地都陆续出台微短剧扶持政策,重点打造精品微短剧和文旅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行“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将在 2024 年创作播出 100 部相关作品,微短剧界的“细糠”也会越来越多。

一边上头,一边嫌弃

从调研结果来看,受访者既被微短剧的情绪价值所吸引,又反感其夸张、离奇和低俗化。

尽管微短剧受众群体广泛,但很多受访者对内容并不满意。在不认可微短剧的理由中,认为“主题单一,雷同感、拼凑感太强”的频次排在第二位。但大部分受访者又“不小心”被情节吸引,这就好比吃快餐,明知不健康,也还是无法抵御扑面而来的诱惑。

微短剧这种屡试不爽的套路,是因为高热度的题材往往满足了许多观众的幻想,“女频”偏爱情感、甜宠、萌宝,“男频”更爱逆袭、战神。为了确保投资回报,赚取流量,微短剧在制作时,自然会选择这些具有广泛市场基础的题材。谁不想一夜暴富,人生开挂一路逆袭呢?

随着爽剧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踩中观众爽点,更要蹭对热点。巴黎奥运会开幕后的一周内,各大平台就上线了六部竞技体育题材类的微短剧,以较为冷门的击剑项目为主题的《夺冠之华丽逆转》在快手抖音上的播放量已超 1.1 亿。但剧情却仍然逃不过老套路,“穿越”、“逆袭”、“甜宠”——事业狂女主穿越回 2008 年奥运会,吊打渣男,勇夺冠军,开启逆袭人生。

萍水相逢式看剧,版权意识低

如果你问身边的人有没有看过微短剧,他们多半不会认为自己看过。铺天盖地的投流广告,加上各种社交网络 CUT,让很多人“浅尝辄止”地接触到了微短剧。

有趣的是,调研中有 194 位受访者起初表示“不确定是否看过微短剧”。在被追问看过哪些形式的微短剧时,许多人才意识到自己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试看微短剧或解说 CUT。结果,只有 17.5%的人确实“都没看过”。

从调研结果来看,微短剧的受众触达很广,90.6%的受访者看过至少一部微短剧。但从接触微短剧的方式来看,只有 25.5%的受访者观看过版权方提供的付费微短剧,渗透度不高。微短剧官方试看剧集和社交媒体 CUT,是受访者接触微短剧的最主要方式。

过去传统影视剧可以通过亲朋好友间进行口碑传播,但是微短剧却不太依赖亲友间的分享和交流。在调研中,高达 63.3%受访者是通过视频平台推送接触到微短剧,而通过家人朋友推荐了解到微短剧的仅占 4.3%。微短剧得益于平台投放和推流,从而实现铺天盖地式的散播。而同时,微短剧爆火也助推了投流市场的发展。

“买量投流”,是决定一部微短剧是否赚钱的重要环节。通俗来说,就是花钱买流量,通过广告吸引用户跳转到小程序里继续付费观看。这一步,也是微短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DataEye 发布的《2024 上半年微短剧投流白皮书》中显示,2024 年 1~6 月份,大陆市场微短剧投流规模超 116 亿元。

流量投送到位了,观众触达率也上来了,但要持续留住观众的注意力和喜爱却是一件难事。从调研结果来看,对比看的最多的人群(10 部以上)和看得最少的人群(不清楚),每部都追完的差异也只有 10 个百分点。就算是在经常看微短剧的受访者(10 部以上)中,也有 83.6%的人并没有把每部都追完。

高速运转的微短剧行业,总能将新的爆款推到你的屏幕前,而喜新厌旧对于几分钟一集的微短剧来说是再常见不过的。如果内容不够有爆点,无法提升观众的黏性,那在投流上花的大量成本就会付诸东流。

平台“怼脸”推剧,路人转粉氪金难

平台“怼脸”推送,微短剧博眼球出位。这套组合连招,让许多刚接触微短剧的人十分上头。

根据每日观看时长,我们把受访者的上头程度分为五档。其中,每日观看时长在“30 分钟 -1 小时”的中度上头人群占受访者的 38.7%,占比最高。中度上头人群的每日看剧时间看似不长,但换算到微短剧平均 3 分钟一集的频率,相当于一天要刷完 10-20 集微短剧。

对比性别和年龄层可以看到,女性和年轻的受访者更容易上头。除了超重度上头人群,女性在各个上头梯度的占比都在上升。在超重度上头人群中,00、10 后的占比远超过样本的年龄分布,意味着一部分未成年人可能已经开始沉迷微短剧。背后的未保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微短剧上头往往只是表现,到了掏钱的时候,很多人又显得格外清醒。在我们的调查中,56%的受访者从没有为微短剧掏过一分钱,花了钱的也都集中在 100 元以下的“微氪”范畴内。

受访者不愿意为微短剧买单,内核还是对于内容质量的不满。调研结果显示,58%的受访者不愿意为更高质量的微短剧买单,主要是因为目前微短剧的普遍质量还根本没有达到预期。在不想为更高质量的微短剧额外付费的原因调查中,仅有 11.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微短剧的内容质量已经足以达到观看要求。

此外,用户的版权意识和付费机制上的问题,也加剧了不愿为微短剧付费的心态。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检索,花上几块钱就能收看热门短剧合集的盗版资源。在受访者普遍缺乏版权付费意识的背景下,网络上“野火烧不尽”的免费资源遍地开花,让许多人更加觉得没有付费的必要。在没有任何费用支出的受访者中,选择观看解说 CUT 的用户比观看版权方提供的试看剧集还要多。

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是在付费上有过不好的体验。在调研中,“付费时被默认勾选自动续费”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平台付费问题。其他平台付费问题还包括“货不对板”“付费不透明”“诱导付费”等。

近年来,广电总局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2 年 11 月下旬起,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为期 3 个月的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多项成效。截至 2023 年 2 月 28 日,全网共下线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 25300 多部。

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广电总局对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转入常态化。2023 年 3 月至 11 月,督导抖音、快手、腾讯、B 站、小红书、好看视频等平台累计对外发布公告 40 余期,清理低俗有害网络微短剧 35 万余集(条)、2055 万余分钟。

2024 年 5 月,针对微短剧收费存在费用高、不透明、诱导付费、维权困难等问题,广电总局有关部门启动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4 年 6 月 1 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标志着“野蛮生长”的微短剧行业,迈入“强监管”的新阶段。

2024 年 7 月 25 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微短剧版权保护倡议书》,对微短剧行业中抄袭模仿、违规搬运、盗版内容等问题,向平台方、监管方、制作机构提出倡导,加大对盗版资源的打击力度。随着各项政策法规的完善和精品扶持计划的推出,微短剧的市场秩序也正在逐步从混沌走向规范。

更多微短剧的公众观影习惯及认知态度,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获取完整版的《2024 年中国微短剧公众态度调查报告》

问卷调研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 2024 年 6 月 12 日 -2024 年 6 月 20 日,问卷投放渠道为澎湃新闻网、腾讯问卷,共回收样本 4774 份,有效样本 4703 份。

有效样本情况:

性别比,女性占比较高(60.8%);年龄分布上,00 后(不包括 10 后)占比最高(37.6%);学历上,高学历受访者较多(81.9%)。

样本偏差说明:

受问卷回收平台样本库人口分布、调研话题的人群兴趣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问卷样本在年龄分布上缺少大龄及高龄受访者。各地区(省市区、城乡)样本与实际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偏差。

💾

旅行作家保罗·萨洛佩科徒步穿越中国

2024年5月,美籍知名旅行作家保罗·萨洛佩科于辽宁大连结束了自己在中国长达两年多的徒步行走。自2021年9月起,他与伙伴从西南到东北徒步穿越中国,行程近6700公里。

保罗的这段独特经历,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得到了记录和传播。9月10日晚,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国家地理频道、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第三季在东方卫视等平台开播。

保罗·萨洛佩科在山西。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供图

与中国“相遇”时,保罗已徒步行走了8年。2013年,他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启程,计划用十余年时间沿着人类祖先的迁徙路线穿越四大洲,直至南美洲的火地岛。2021年9月,保罗从云南腾冲起步,开始了穿越中国之旅,《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项目也随之启动。

此后的两年多里,保罗曾迈入山西境内,经过五台山,走向雁门关,在山西大学考古学者的带领下,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佛光寺,走上一段不同寻常的长城之旅;徒步行走至中国东北时,他获得了进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难得机会,跟随护林员们踏入林海雪原,期待亲眼见到野生东北虎……

保罗·萨洛佩科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供图

保罗还有一个梦想——在他即将走到南美洲的火地岛,也就是他环球徒步的尽头时,他想要召集世界各地的徒步伙伴,一同走向终点。他在中国完成了对此梦想的“预演”——与保罗同行的中国伙伴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陪伴他走过了在中国徒步的最后一段旅程。

保罗的徒步之旅打动了全球观众。据透露,《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第一季、第二季已分别于2022年、2023年在海内外播出;保罗在中国行走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等14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同步更新他的徒步见闻,获得了超680万互动浏览量。有海外用户留言称,“对于我们这些只看到图片上那些中国大城市的人来说,这样的中国太有趣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