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大江大河,历来牵动文明变迁和国家、民族兴衰。“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习近平总书记深思熟虑。

  黄河,5464公里水流泱泱,全流域79.5万平方公里千折百转。她是横亘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弯的大写意,是奔腾在华夏文明中壮阔无垠的大历史。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乘火车一路向西,追溯中华文明的根脉,看母亲河的浇灌与丰收。

  9月10日,总书记过陕西宝鸡,抵甘肃天水;11日,到兰州。12日,一场牵动黄河沿岸9省区的会议——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兰州召开。

  这是一以贯之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0多次到黄河流域各省区考察。5年,同一主题三次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

  这是运筹帷幄的布局。党的二十大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接连9次召开区域发展方面的座谈会。匠心独运丹青手,着眼的是大时代、大格局。万里山河起宏图。

  这是稳扎稳打的行进。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的江河战略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篇章。爬坡过坎、搏风击浪,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要活力,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把这么多人召集到这里,就是为了黄河的永续发展,可见党中央多么重视。这件事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下去。”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文明之河:绵延不绝

  水脉连着文脉。

  中华文明史册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文明,肇启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

  甘陕之行,以文化开篇。

  10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天水伏羲庙;11日,麦积山石窟。

  文化不断流,再传承,这些璀璨瑰宝是见证和记录,亦是皇皇巨著的序言开篇。

  宝鸡,古称陈仓,孕育了周秦文化,以“青铜器之乡”闻名于世。

  博物院内,何尊、户方彝、墙盘、逨盘、㝬簋,还有金柄铁剑、秦公镈、吕不韦八年戈……历风霜洗礼,镌时光印记。

  金文载史。逨盘铭文记录一部极简西周史,堪称“青铜史书”;西周晚期四十三年逨鼎的铭文还原了约2800年前的廉政谈话;秦公镈铭文见证古人的开拓创新。

  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思。

  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一词,这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再久远的岁月也掩不住它的光芒,器以藏礼,字以弘文。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吧?”总书记问道。

  “确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国’是会意字,城池壕沟、执戈守护。”讲解员答道。

  自古以来凝聚起亿万国人的“中国”,历经数千年绵延赓续,成为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印记,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天水,地处秦陇要塞,有“羲皇故里”之称。当天傍晚,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的伏羲庙。

  中华民族何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唐槐宋柏、古树新芽的年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典故,“与天地准”“开天立极”的古匾,结网制器、建屋养畜的创造,都凝结着难以磨灭的民族情感归属,成为连接古今、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要进一步研考中华文明,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抵达麦积山下,刚好雨过天晴。秋日暖阳洒向山林、崖壁,洒向历经岁月刀刻斧凿的瑰宝。渭水渺渺,陇坂莽莽,苍树荫荫。

  “平地积薪水,至于岩巅。”自十六国后秦始,麦积山石窟的营造,历十余朝而不断。北朝的秀骨清像、隋唐的雍容华贵、两宋的严谨矜持……习近平总书记登上栈道,走进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

  一群游客争相和总书记打招呼。听闻一位来自西安的游客“到这里只要一个半小时”,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

  “过去交通难,现在五湖四海都在咫尺之间。文化旅游热、博物馆热方兴未艾。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这些正是我们弦歌不辍的根,是文化自信的源。

  发展之水:润泽万物

  水是发展的命根子。然而,中国的国情之一是缺水,黄河流域更缺水。

  有组数据:途经9省区入海,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13%的粮食产量、14%的国内生产总值。

  黄河流域,如何发展?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明,“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这次来,总书记选择到“十年九旱”的陇中,去看一看“用水大户”农业的发展。

  他牵挂着这里。2013年初总书记就来过陇中,那一次在定西渭源县,考察了引洮供水工程,定下了“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的基调。

  “引洮河水,解陇中渴”,几代人的夙愿。改变河的流向,要穿隧洞,要劈峡谷,一路都是崇山峻岭,工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11日上午,在天水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边看展板边听介绍。

  当地同志动情地说:“那年,当您得知7号隧洞出现罕见的地质难题时,立即指示水利部派出专家给予帮助。您还说,在上海工作时,穿黄浦江隧道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您鼓励我们‘会有办法解决的’。后来我们和专家共同努力,采用了冻结法施工,终于突破了这个难题。”

  一渠洮河水,惠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14个县(区)近600万群众,过去“靠天吃饭”的当地农业也重焕生机。听到甘肃打算在引洮供水工程受益区打造大型现代灌区,得知定西的马铃薯、中药材等种植业蒸蒸日上,总书记深感欣慰:

  “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解了燃眉之急。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

  往果林深处去,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正是这一工程沉甸甸的收获。总书记问灌溉、问施肥、问授粉,勉励乡亲们把历经近70年的花牛苹果品牌保护好、发展好,让品牌更响亮。

  回顾几十年来苹果品种的变迁,有本土、有外来,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花牛苹果在市场风雨中坚持下来、发展壮大。“种子工程很重要,特别是我们民族品牌的种子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

  这次座谈会上,几个省份都汇报了现代农业的新进展。就这个话题,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沿黄农业生产布局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西北几个省份的灌溉都有好经验,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提高技术能力,增强节水效能。”

  农业是一个缩影。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是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历经几十年激流勇进的大开发、大建设,转型势必有阵痛,中国走得坚定、走得稳健。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这些年,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看煤、看油田,看风能、太阳能。这一次,各省份也带来了成绩单:甘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产业加快成长;陕西,启动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河南,加快修复历史遗留尾矿、尾矿库闭库……

  烟波浩渺的水,流淌过熙熙攘攘的城、阡陌纵横的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的首次地方考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宏篇章,在苍茫的黄河流域有了更具象、更生动的表达。

  这里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谈及此事:“风电光伏,在黄河流域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10年来,我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还要进一步发展。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很多国家都在和我们谈风电光伏的合作。‘一带一路’、‘走出去’,绿色低碳合作大有前途。”

  利民之举:本固邦宁

  九曲黄河万里沙。过去的黄河“体弱多病”,“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形容黄河水患“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

  两组数据对比鲜明:

  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每一次的灾难都会带来无数百姓的食不果腹、颠沛流离;

  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0多年不断流。“地上悬河”治理出奇迹,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感言。

  这次到黄河流域、到大西北,总书记牵挂着那里的民生冷暖。社区,是城市最小的治理单元;乡村,乡亲们有着最真切的获得感。

  在花牛苹果基地果林里,总书记和几位老农唠起了嗑。他们都是农业合作社的社员。在果林劳作,每天合作社车接车送、中午管饭,一天能赚一百来块钱。有位戴着草帽的大姐自豪地对总书记说:“孩子们都有出息,‘掌柜的’也能干,日子可红火了。”

  果林里笑语欢声。总书记叮嘱大家:“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

  治水如弈棋,一子落,满盘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时期在陕北挖井窖、喝含氟水的往事记忆犹新。长久以来,西北一些地区的乡亲们只能靠河里担水、打井提水、水窖储水。2013年到甘肃定西,总书记从乡亲的水缸舀起一瓢水,尝了尝,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

  2019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上梳理盘点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农村有6000万人饮水安全需要巩固提升。”这件事不解决,“影响脱贫攻坚成色”。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水兴百业兴。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已披绿。放眼望去,从昔日“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如今的“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旧貌换新颜。

  看社区,这次到的是兰州枣林西社区和社区旁的刘家堡派出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听说适老化改造需求大、业务忙,总书记语重心长:“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年人的幸福安康”。二楼有个社区食堂,老年人有优惠,兰州糟肉卖得最好。食堂大厅旁有个文体活动室,歌声悠扬。社区合唱团都是些退休职工,日子舒心,个个神采奕奕。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现在老龄工作还只是初步开展起来,要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道。

  社区下辖12个网格。风里来,雨里去,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是社区工作者和社区民警。总书记和他们亲切交流,问毕业院校、收入情况,谈业务范围、技能培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心系千家万户,真正体会到做这份工作的光荣和责任。”

  “减负成效如何?”今年到社区考察,总书记都惦念着基层减负的事。

  开的会少了,填的表格少了,检查考核也少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明确权责、厘清边界,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总书记对此强调:“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需要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

  再入户看一看,总书记来到78岁的退休老党员李宗彪家。

  退休生活很丰富,医疗有保障,孙辈上学离得近,读书也争气。当总书记问他们“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吗”,李宗彪回答:“日子很幸福,方方面面党和政府都给想到了。”

  社区广场上,居民们都赶来了,欢呼着、沸腾着。站在前面的孩童也脆生生地喊“习爷爷好”,总书记回应“小朋友好”。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大家说:“国泰才能民安。国家建设不仅要有大科学、大工程,更要让人民过上好生活。到各地调研,我都要看一看农村,看一看城市社区。前者是乡村振兴,后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楼林立,和过去胡同的大杂院明显不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靠社区把大家拢起来。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

  全局之思: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天高水阔,草丰林茂,黄河水挟裹着泥沙滚滚东去。

  11日下午,兰州城内黄河边,百年中山桥上,习近平总书记极目远眺,遐思万千。

  劈开青藏山川,穿峡谷、过湿地、越高原、经荒漠,奔腾入海。水的磅礴、田的肥沃、人的繁衍,这条母亲河滋养着、哺育着中华民族。

  河上的几个羊皮筏子,仿佛划进了岁月的长河。世世代代黄河儿女用它来渡河,而今成了当地文旅的热门项目,一桨黄沙任我游。

  河边,有便民商店、文创小店,总书记询问畅销的产品,看到大碗茶“三炮台”,笑着说:“黄河水多么磅礴、有气势。‘三炮台’优哉游哉,又多么惬意。”

  防洪标准、断面水质、减污绿化,桩桩件件,总书记问得专业、看得深入。最关切的,还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沿河绿道绵延数公里,一步一景。在河边休闲娱乐的市民游客看到总书记,兴奋地围拢过来。

  此情此景,习近平总书记感触良多:“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是黄河的儿女。中国一方面要把经济搞上去,一方面要把生态保护好,这两件事情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黄河的干支流、上下游。此次在陕西宝鸡还察看了渭河生态公园,过去的河滩,今日的公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总书记以对比的视角去端详:“过去都是忙着搞‘路桥隧、铁公机’,现在每个城市都很注重城市的绿化改造、生态建设,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一域观全局。

  黄河流域的沧桑之变,是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一个侧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实践的一个生动映照。

  时间回到5年前。

  第一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黄河流域发展的内涵一定要定义清楚,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以黄河生态保护为重要的背景依据,来考虑如何符合不同流域段、不同省情区情的发展道路。”

  思路一脉相承,举措层层推进。这一次座谈会,总书记进一步强调:

  “我们为什么不说黄河经济带呢?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差异大,不是一个经济带。但黄河大保护有一致性。同时,流域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多元一体,发展脉络很清晰。”

  是大开发,还是大保护?这是发展模式之问。

  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壮士断腕,中国着眼长远“主动为之”。其实,何止是黄河?考察期间,总书记回忆长江经济带的第一次座谈会召开时,当时给沿江各省份“泼了一盆冷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是一蹴而就,还是久久为功?这是政绩观之问。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久久为功,一年一年推、一年一年抓落实。”五年三场座谈会,总书记特别强调“不能犯急躁病”,“治理黄河的功利好坏,要以百年千年计,不能急,不能马虎”。

  是各自为政,还是“一盘棋”谋划?这是全局观念之思。

  由黄河源头至入海口,全域统筹、科学调控。找准在区域大局中的战略位置,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这次座谈会,每一个省区都结合自己的省情区情和发展定位,交上了一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也是毛主席当年的夙愿”。习近平总书记之前考察黄河流域时就强调:“走一遍不是为了仅仅看一看,而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有行动,知行合一,做行动派!”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已实施5周年,如何在新起点上再出发?这一次座谈会,是交答卷,也是出新题。

  习近平总书记从7个方面条分缕析,再谋划、再部署:“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保护弘扬黄河文化”。这些,既同前两次座谈会一脉相承,又有的放矢。

  人与河,在悠悠岁月中共生共长。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黄河所凝聚起的,是一往无前的磅礴之力。

  瞻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坚定而从容:

  “西北地区也有梧桐树,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展望,也是重若千钧的承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5日 03 版)

共筑和平 共享未来

  金秋之约,和平之约。

  国家主席习近平13日向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致贺信。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在与会中外嘉宾中引发强烈共鸣,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大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肯定了北京香山论坛在凝聚共识、深化互信方面的贡献,表明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届论坛共有来自10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官方代表及专家学者和各国观察员等1800余名嘉宾出席。北京香山论坛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高端安全与防务对话平台。

  “当今世界呼吁对话、合作和共建。”聆听贺信后,斐济武装部队司令琼·卡洛尼韦深有感触,“正如贺信中提到的,北京香山论坛始终秉持平等、开放、包容、互鉴的精神,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集体发声的平台。”

  “回应世界人民对安全稳定的期盼是北京香山论坛担负的重大责任和时代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说,要努力把北京香山论坛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高端安全与防务对话交流平台,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应有贡献。

  出席论坛的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表示,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增长的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北京香山论坛已经成为全球安全领域的重要平台。

  “在全球风险挑战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北京香山论坛作为一个对话平台,在国际安全对话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李抒音在本届论坛负责主持“上海合作组织+”青年智库沙龙,这是她第十一次参加北京香山论坛。她深刻感受到,对冲突各方来说,北京香山论坛是一个平等发声、阐明主张、化解分歧的友好平台。

  2014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2022年进一步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中国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不断凝聚各方共识,推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贺信中的内容,引发国防大学副教授张弛的深入思考。作为一名从事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的学者,他认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的是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理念,为弥补人类和平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张弛说。

  “历史上中国从未成为破坏的源头,而是始终扮演着建设性的角色。”阿富汗发展与和平研究中心前主任伊提扎尔·哈迪姆认为,贺信展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安全世界的责任感和长远眼光。他希望,各国能够同中国这样真正寻求世界安全的大国一道,维护人类的尊严与平等,追求可持续的全球安全。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做出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斯里兰卡前海军司令贾亚纳特·科隆巴哥强调,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

  “当今世界很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都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框架内找到解决方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中心主任崔洪建看来,国家无论大小,都应该为人类共同的未来一起努力,要真正在观念上、政策上、行动中树立起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认为,贺信充分释放出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地区繁荣稳定的积极信号。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挑战。“人类命运与共,和平不是靠一个国家,而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说。

  共筑和平,共享未来。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饱含着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关切。人们相信,未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将为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5日 03 版)

“走新”又“走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理论+百姓+文艺”特色宣讲、“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宣讲队、“名嘴工作室”因地制宜开展宣讲……连日来,北京、海南、安徽、河北各地宣讲团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基层单位,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群众听得进、能领会、可落实。

  北京市组建由理论专家、百姓宣讲员、文艺工作者组成的“理论+百姓+文艺”特色宣讲团,围绕“乡村振兴”“协商民主”“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主题,深入全市十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宣讲。

  9月9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广艺+”市民文化中心,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协商民主和社区治理的最新论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振龙从理论视角展开宣讲。在宣讲过程中,袁振龙邀请北京曲艺团演员何丹,配合表演单弦作品《一桌家宴》,展现社区工作者慧芳舍小家为大家的暖心故事,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海南省在宣讲形式上推陈出新,拓宽宣讲路径,扩大受众范围。

  今年7、8月间,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组建“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宣讲队,110余名成员在县内多个乡镇、机关单位、村居社区开展了90多场主题宣讲活动。大学生们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采用知识科普、问答小课堂等方式,在文化站、榕树下、公园里等多种场所展开宣讲,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方言土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生根开花结果。

  在海南省万宁市,当地组织24个宣讲小组,在田间地头、社区基层、校园讲堂等群众生产生活学习集聚地,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用“青言青语”传播党的声音。

  万宁市礼纪镇群坡村党支部书记曾繁会说:“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宣讲,我对全会精神的把握更全面,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信心更坚定、方向更明确,对未来的幸福生活也更期待。”

  安徽省组织线上线下开展宣讲2.2万场,受众213万人次,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职工服务中心主任胡晓岚是当地有名的基层宣讲员,她的“胡晓岚宣讲名嘴工作室”开设“今晚开讲啦”“微宣讲奇妙夜”等特色品牌栏目宣讲全会精神,还同步开设微信公众号“晓岚微宣讲”,拍摄的系列微视频获得过亿浏览量。

  “我想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和形式,为全会精神宣讲注入青春力量。”胡晓岚说。

  “讲得可真好!节目形式新颖、宣讲内容简洁明了。”安徽金辉印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马杰听完宣讲后,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他表示,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他将做好工会本职工作,为企业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河北雄安新区,当地正通过“宣讲+志愿服务”“宣讲+文化文艺”等“走新”又“走心”的宣讲形式,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在基层、热在群众。

  9月12日,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云舒公园内,社区居民赵越作为一名回迁群众代表,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发生的变化,向在场群众讲述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4日 06 版)

汇聚巾帼力量 共建美好家园

  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向上海合作组织妇女论坛致贺信,希望论坛继续发挥促进各国民相亲、心相通的积极作用,为拉紧上海合作组织人文纽带增添鲜活动力。

  中外各界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进一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妇女领域交流,增进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指引。大家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弘扬“上海精神”,凝聚女性力量,谱写合作新篇,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

  伊朗副总统贝赫鲁兹—阿扎尔说,习近平主席在今年7月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欢迎各方积极参与妇女论坛,今天为论坛发来贺信,这些都体现出习近平主席对妇女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反映出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上海合作组织妇女论坛举办以来,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论坛已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妇女的重要交流合作平台。上合组织国家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心手相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对巾帼力量的肯定,让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秘书长郑薇备受鼓舞:“我们要认真落实贺信精神,和各国民间机构一道,充分发挥妇女在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数字经济、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半边天’作用,相互学习、交流互鉴,推动本地区和全球妇女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各国妇女秉持“上海精神”,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巾帼力量。

  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马赫卡莫娃表示,近年来,乌中两国妇女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发展迅速,我们的友谊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拓展。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赋予了此次论坛更多的启发意义。”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李莹表示,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分享经验智慧,提供有针对性、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对推动全球妇女发展至关重要。此次论坛聚焦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将进一步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

  柬埔寨人民党副主席梅森安表示,本次妇女论坛的内容十分重要,希望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做法,完善妇女权益保障,进一步推动妇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山东省妇联主席孙丰华说:“山东省妇联将以贺信精神为指引,深化妇女领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妇女的数字素养,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张渤表示,上合组织妇女论坛已经成为汇聚“她”力量的重要舞台。如今,各国妇女在各领域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必将为促进上合组织国家民心相通、共享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秋节临近,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在科技特派员张翠燕的带领下,当地妇女通过电商达成多笔农产品交易。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更加坚定了张翠燕面向妇女开展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工作的决心:“看着身边不少姐妹从不熟悉手机软件操作到掌握电商销售方法,能与客户视频通话侃侃而谈,我感受到她们自信自立的精神,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我将带领更多姐妹抓住时代与科技机遇,实现全面发展,不辜负习近平主席的殷切期望。”

  千里之外,巴渝大地。重庆市巴南区妇联牵头组织成立的区女性创业者协会、区妇女创业创新博士服务团等组织,聚焦提升妇女技能素养,培育了一批高素质巾帼新农人和创新创业者。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女性奋斗者的参与。”巴南区妇联主席朱红梅说,将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嘱托,与相关部门搭建平台、共享信息,引导妇女发挥专长,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在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巾帼华章。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2日 02 版)

❌